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湘西州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现有教职工700多人、全日制学生1.2万多人,在校生中来自本省、西藏、云南、贵州的土家族、苗族、藏族、白族、回族等21个少数民族学生占比80%以上。我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技并举培养服务当地发展的职业技能人才,自2004年整合建院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5万余人,学院多次被湘西州评为民族团结创建先进单位。特别是院关工委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先后被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工作推进高位化。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关工委工作,将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委工作共同谋划、整体推进,配齐配强了院系两级关工委人员,成立了教学督导组、校风校纪督查组、理论宣讲组等专门队伍,组织机构得到充分加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中,着重发挥关工委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关工委成为“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学院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为关工委优势作用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协同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多维化。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关工委教学督导组开展教学督查,指导任课老师坚守教学主阵地,全面推进民族知识进课堂活动。思政部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知识纳入思政课教学重要内容;其他课程教师挖掘本课程中的民族团结教学元素,作为教学的标准和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形成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主阵地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体系。关工委理论宣讲组努力拓展第二课堂阵地,以讲座、班会、社会实践等为载体,组织师生进行讨论和拓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讲活动,培养学生“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民族团结思想。今年以来,累计开办讲座16次,参加学生达3500余人次,宣讲组成员田廷明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先进个人,被省关工委评为优秀宣讲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性格特点,创新阵地平台,将“三爱”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举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参加“好声音讲坛——新思想进基层”微宣讲活动等。通过活动育人,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涌现出一大批爱党爱国、信念坚定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参加省教育厅主题教育活动,先后有1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获省级一、二等奖项。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近三年来有3391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358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358人被接收为中共党员,其中西藏班学生党员阿旺江村,代表湘西州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好声音讲坛——新思想进基层”微宣讲,荣获全省二等奖;学生在抗疫斗争中表现突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西藏班学生洛桑次仁,在疫情爆发之际,尽其所能联合同行一起,向武汉捐赠40.3万元;杨龙、李世龙等同学,参军前担任学院军训教官,入伍后成长为西域边陲的戌边卫士,驻守班公湖地区,为保卫神圣领土,捍卫祖国尊严贡献了青春力量。
三是改革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特色化。老专家、老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做好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学骨干根据我院各专业设置情况,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突出我院特色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着眼地方需求和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民族艺术和旅游管理专业加大了民族文化传承、交通工程专业加大了农机维修、园林技术和生态农业专业加大了设施农业、畜牧兽医专业加大了草食动物等教学内容。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能创新创业、考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创业规划、行政能力测试、语言判断等拓展课程。在师资安排上,聘请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老师傅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教学组织上,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地域实情和文化特性进行差别化教学,灵活掌握教学进度,加大实操和技能培训,保证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通过系统培养,学生掌握了多种服务本地、发展自我的知识技能,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机会。如苗族学生陈胤佑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开办“拾柒.视觉”工作室,开展摄影和广告设计服务,年营业额达30余万元。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服务精细化。院系两级关工委组建校风学风督查组,着眼学生全面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开展日常管理和服务,关工委、学生处、系部目标一致,协同发力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工作推进中,重点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考评工作,督促班主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奖优罚劣,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文体活动,组织歌舞、演讲、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与融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落实寝室心理信息员制度,经常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危机预警体系,心理辅导员能及时对心理困境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离退休干部积极发挥余热,多方筹资设立“帮困助学”基金,每年发放各类贫困资助达16万余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关工委老同志一对一联系系部、联系贫困生,从教育管理服务多方协助系部开展工作,及时为学生纾困解难。苗族女生张萱,身患重病难以根治,为给她治疗,没有固定收入的父母倾其所有、一贫如洗,“帮困助学”基金及时资助她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在学院和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支持鼓励下,她强忍病痛、奋发自强、全面发展,在全省主题教育演讲和征文比赛中,分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并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成为全面发展的学习标兵。
五是传承民族文化,非遗传承常态化。民族艺术系关工委着力打造学院“非遗大课堂”品牌,开办了州级非遗研习所,组织学生开展苗绣、土家织锦、木雕等优秀传统文化研习传承活动,非遗传承工作中硕果累累,先后有12项省级课题立项,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技能培训基地。各系关工委和院团委等成立了各类民族歌舞协会,开辟了苗鼓、摆手舞、藏舞等专门活动场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营造出了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良好氛围。
习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民族团结工作,事关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是迈步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院关工委将一如既往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思想引领,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