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50载攻关 让旱粮福泽武陵大地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19-3高数媒1班 冯诗颖 邓艳英

指导师:田维、石慧、肖晓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州永顺县,有这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农业专家,50年来, 始终扎根在旱粮育种和推广工作的第一线,春华秋实,奋斗不息,主持研制的“湘玉一号”和“湘玉十号”两个杂交玉米优良品种,使亩产由100一150公斤增长到425一440公斤,累计推广72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逾48亿元,武陵山区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谷王”。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永顺县旱粮科学研究所所长、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兼职高级农艺师彭继福。

彭继福出生在永顺县连洞乡高峰村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山寨。和那个积贫积弱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在饥饿中度过了童年时光,经历了无数个忍饥挨饿的日子。在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土地上种的包谷砣能长到水牛角那样大,该多好啊!怀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少年时代的彭继福克服困难发奋读书,1975年成功考入湘西州农校。在州农校读书期间,彭继福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栽培、制种技术,由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幼立下的远大理想, 他放弃了组织上留他在州、县机关工作的机会, 毅然选择到离县城几十公里、地处偏僻的永顺县旱粮研究所工作。这里, 虽然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仪器设备简陋, 但志在造福农民群众的彭继福却怀着“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信条, 坚信只有在艰苦环境里工作, 才能磨炼人, 才能出成果。

1983年12月,担任永顺县旱粮研究所所长的重任落在彭继福肩上,这对他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他立下誓言:“我一定竭尽全力, 同大家一道,在不太长的时间里, 搞他几个像样的旱粮研究成果来。”当时山区农民种植的是本地玉米,平均亩产不足200公斤,很难解决温问题。他决心选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杂交玉米新品种。设想一提出来,别人都笑他异想天开:一没技术,二没经费,缺电缺水缺柴火,连基本生都很难,怎么可能搞得好?

但彭继福认定的事,不管多么困难,他都能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去克服。他带领技术人员,筛选收集的600多个品种,作为育种基础材料种在10亩试验地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苗期的观察记载,到人工套袋授粉、收获,他都重点把关、亲自操作。为节省钱,每天晚上他用牛皮纸做成上千个标签,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写出百余份杂交授粉方案。夜里困了,就从挂在墙上的串红辣椒中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干嚼醒瞌睡。秋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海南三亚育种基地,对这些品种进行加代繁育。在三亚期间,他父亲病重住在医院,几次打电报望他回来。但因为不远千里来到海南,机遇难得、责任重大,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让育种事业夭折,他只能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寄去了些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信中对父亲说:“儿为国家选制优良品种,时处紧要关头,恕儿忠孝不能两全”……直到第二年3月才回家。

一年没出成果,两年没出成果……冷嘲热讽不断地“砸”过来了:“人家科班出身的都没搞出名堂,你一个土包子能有什么作为啊?”“我们天天种西瓜、种马铃薯卖点钱,都被你这样往海南跑掉了。”面对这些冷嘲与误解,彭继福极为推崇顾炎武的名言“以兴趣始,以毅力终”,丝毫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经过三年五代的直交选育后,彭继福开始了复杂的品比实验与区域试验。玉米授粉时是他最忙碌的时段,每天地里露水一蒸发,他便钻进了像蒸笼般的苞谷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下午四点左右,他才进屋捂捂被晒脱皮的手臂,刨两口午餐,便又跑到地里给没吐丝的玉米套袋子去了,晚上则是通宵达旦地埋头苦写配组方案……。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在1987年玉米区域试验中,彭继福的“湘玉1号”以“果穗大、行数多、籽粒偏硬、抗病性、抗倒性强”等显著优势,一举创下亩产350多公斤的历史纪录,打响了武陵山区玉米品种科研的第一炮。为了这一天,彭继福整整盼了15年!但他没有沉迷于一时的成功,紧接着他又带领几个同事, 深入到湘鄂川黔渝边区农户家中, 广泛收集当地农家优质玉米资源, 进行选系测交,群体改良,选育适应性强的种子资源。几年下来,他写下了130多个试验方案,记录观察笔记有300多本。精心收集与选育的旱粮品种系达2000多个,拥有旱粮农家品种资源400余份。他最终确定了“中熟、中秆、果穗大、粒行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籽粒偏硬、品质好;抗病性、抗倒性强”的育种路线,并成功摸索出适宜山区环境条件的“地方品种×外引群体”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培育出了“永科5号”“永科6号”“湘永单3号”“永152”等玉米新品种。50年如一日,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高粱、玉米等旱粮新品种的研究培育上,主持了旱粮良种数十项科研课题和数以千计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尤其是玉米新品种“湘玉1号”“湘玉10号”的推广种植,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被誉为“湘西的袁隆平”。

“同舟共济海让路, 号子一喊浪靠边, 百舸争流千帆竞, 波涛在后岸在前”, 这是彭继福最爱唱的几句歌词,也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在旱粮研究事业上风雨兼程、踏踏实实走过50个春秋。如今,虽年逾古稀, 但他仍然坚守着一颗初心、热爱着这份事业、眷恋着这方土地,深耕不辍旱粮研究,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积极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