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心无旁骛 求知问学”主题教育宣讲报告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湘教工委通【2015】50号)《关于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和湘教工委发〔2016〕5号关于印发《湖南省大学生2016-2017学年度“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切实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我们编写了主题教育的宣讲报告(宣讲提纲),印发各系参考。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是学习最为重要、思维最为活跃、创造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黄金阶段,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就应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与不懈追求。在当前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对于所有青年学子而言,“敬业”首先是“敬”学业,然后才是“敬”事业。敬业无疑是指专心致志于学业,在求知问学中心无旁骛。

一、目前大学校园内青年学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请看几组调查数据:

——某“985”高校

“被调查学生中,课程不需要重修的占76.8%,偶尔重修和重修课程没超过两门的学生分别占17.9%和5.3%。照此推算,全校大约超过25%的学生都有重修课程的经历。

“导致逃课、重修的各种原因中,对课程不感兴趣占73.2%,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占51.8%,缺乏学习动力的占58.9%。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占30.4%,认为自己学习效果更好的占26.8%,学生会、社团、兼职繁忙的占16.1%,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占14.3%。”

“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学生只有19.6%,多数情况下能完成作业的学生53.6%;课余时间,每天学习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37.5%,低于2小时的39.3%;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和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是12.5%和46.4%,只有考试才会去的占21.4%。”

“53.6%的同学利用电脑主要进行信息浏览、资讯,20.4%的同学利用电脑主要进行聊天交流,只有16.2%的同学主要利用电脑进行学习,用电脑主要玩游戏的占7.6%。”

――某一般本科学校

“一学期缺课次数在6次以上的将近27%,3次到5次的为24%,不缺课的为21.5%。厌学非常严重的31.6%,一般严重的47.2%,几乎不厌学的2.5%。”

——我院的校级校风督查情况

不需重修补考的学生不足50%。还有50%以上的学生需要重修补考。

逃课现象严重。一学期缺课次数在10次以上的将近60%,厌学非常严重的50%以上,不厌学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沉溺于网络、游戏。个人的电脑、手机主要用于微信、QQ交友聊天,网络游戏。

业余时间没有进图书馆学习的习惯。经常去图书馆和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不足5%。

二、学生不“敬”学业的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从我院在校学生的结构来分析,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的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三年制大专学生的比例不足30%,并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对语文、数学、外语、体育、思政等基础课不感兴趣,甚至一部分同学对一些专业技术课程根本听不懂。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普遍,老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加大。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价值在哪里。具体表现在:

①“读书无用论”。新中国历史上,上世纪6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曾经让几代人深受痛苦,有的甚至抱憾终身。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收入分配的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让不少知识分子深感失落,慨叹“读书无用”。

眼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校招生、收费、就业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就业压力等,又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发出诸多感叹,如“读大学是注定失败的投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渣当老板,学霸来打工”。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很多人对“上大学值不值”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和纠结。

2013年,一位成都女孩在拿到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后,其父亲严词拒绝了她上学的要求。理由是:大学四年的花费至少8万,如果现在出去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出一进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付购房首付,或开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个工作每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16万。怎么算,读大学都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与这位父亲的观点相同或相似的还大有人在。2013年全国高考,约有百万考生放弃考试。这其中除了约20万出国留学的外,弃考学生超过 80万。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放弃入学。

②“我不想读书,是父母要我读的”。我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初中毕业后考不上高中,由于年龄、身体、学历等不具备外出务工的基本条件,家长只好找一所学校让子女读书,一是有学校的老师管理,在生活和安全方面交由学校监管,能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能学一技之长,将来走上社会能够自立。基于这样的思想,家庭教育缺失,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贪图安逸,花父母的钱不心疼,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抽烟喝酒。

三、大学生为什么要读书?

在此先讲一个小故事。父子对话:为什么要读书。

儿子上学不久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要上学呢?”父亲:儿子,你知道吧?一颗小树长一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 十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二十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上6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

儿子:知道了。

父亲: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丢人。

父亲: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

后来儿子长大后说,那次谈话印象深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句名言深刻的揭示了知识对人的智慧增长和人格塑造的无比重要的作用。我们恰逢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身处人类知识殿堂的大学,将对知识的追求作为人生这一阶段的最高目的,既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步骤,也是大学及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高要求。希望广大大学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且先读几年书,待“厚积”方去“薄发”,站在人类知识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为远大的前程。

    1、学习让人精神充实。

有句谚语是: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还有句是: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道理都很简单,学习是获取真理,祛除偏见,启迪智慧,精神充实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讲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精神要文明,舍读书学习外别无他途。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个人从懵懂走向社会,知识的累积是不可或缺的。

不懂学问,没有知识,见识短浅,在遇到大问题和技术性强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因此,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去理解书中的意义,运用知识,发挥书给自己人生带来的乐趣与精彩。

     2、学习让人改变命运。

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中学没毕业,15岁就开始挣钱养家,他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去卖换购“新”的旧书。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知识。虽然他连高中都没上过,但他却先后被香港大学、加拿大卡加里大学、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后来自主创业,并逐步发展成长江实业集团,净资产高达数百亿美元。

李嘉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谁掌握了科学知识,谁就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哲学家尼采提出:“生命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只要秉持这个原则,我们不仅会勇气百倍,同时还能尽情生活和开怀大笑”!这既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指南,也可以让我们对于知识怀抱强烈的乐观主义情绪。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的积淀。

    3、学习是为国为民的重要途径。

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1996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中,深有感慨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由此可见,渊博的知识,成就了钱学森,也成就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重大发展。

    4、学习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就已经写出如此生动的名句来告诫我们读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了,我们现在讲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想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行的;科学技术仅为少数人所掌握,也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因如此。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全国演讲中,对刚刚开学的广大学生说:学习“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忽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三国时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四、如何做到心无旁骛?

    1、什么是“心无旁骛”

“心无旁骛”: “心无旁骛”出自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无旁骛即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专注是一种能力。

2当前大学生的旁骛:(针对学校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举例)

(1)缺乏人生的价值准则,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懵懵懂懂,昏昏噩噩、混日子。

(2)追求西方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观,“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

(3)厌学、逃课,寻求刺激,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吃喝玩乐。

    3、如何做到心无旁骛?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于学。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讲过:“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曾引用宋代学者朱熹的话:“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求知问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对青年学生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今年“五四”前夕,习近平同志又语重心长勉励青年学生:“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谚语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具备,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需要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坚实的专业知识的储备。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有志则有上进之心,有识则知学之无尽,有恒则衣带渐宽终不悔,好学不倦,始终如一。

大学问家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古人云:“为学之道,始于立志,凡学之不勤,其心志之未尚立也。”立志于学,就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立志、学习、成长、改变”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

曾国藩说:“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他又说:“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立志最好与兴趣相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将志向与兴趣结合,就能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学习中能找到兴趣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要有优秀的学习品格,勤奋坚持。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读书人,不管天资如何,无一例外都是勤奋加坚持,数十年如一日,不问寒暑,辛勤不辍。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故事。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

    悬梁刺股(苏秦)

    程门立雪(杨时)

    牛角书生(李密)

    凿壁借光(匡衡)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焚膏继晷(韩愈)

韦编三绝(孔子)

(结合各系优秀学生、优秀校友中的典型案例)

    3、要与“高者同行,德者为伍”,比学赶帮。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在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寝室因为学习风气好,寝室里几个人都顺利通过四六级,或者都考上了较好学校的研究生。

    4、学习与思考并行,内化提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也曾有苦思不得的情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深刻的认识到学习和思考不可偏废。曾国藩也认为:“思与学不可偏废”。

求知问学,问与学,思考和学习,是重要的两个方面。带着问题学习和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对于学问的增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求知问学的方法?

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善于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巧。好的方法和习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珍视课堂、学会专注

师授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强,网络微信的知识多数碎片化。

认真听讲,克服旁骛的诱惑、养成专注的习惯是人生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

    2、既效先人、也重自学

借鉴前人的学习经验少走弯路;

善于自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科学用时制定好学习计划:学会管理时间和约束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学习兴趣:知识浩如烟海、个人千差万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针对性;

面向未来学会创新性学习。

同学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标准。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一条修身准则。今天我们强调“敬”学业,是为了使大家日后能自觉的“敬”职业、事业。我们今天的学业的深度、广度,决定着我们明天的事业高度和人生的精彩程度。希望我们能消除疑虑,摒弃诱惑,去掉旁骛,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美好时光,在学业上取得尽可能多的收获和尽可能大的进步。

 

 

附:有关“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7个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孙敬 苏秦)    程门立雪(杨时)

  牛角书生(李密)        凿壁借光(匡衡)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焚膏继晷(gui)(韩愈)

韦编三绝(孔子)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牛角书生的故事

    唐朝时期,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就前去拜他为师,他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刚好在路上看到,骑马跟在他的后面问他为什么这样勤奋。李密见是杨素就回答说在看项羽传,因而被叫做牛角书生。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个少年时叫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囊萤映雪的故事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韦编三绝的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