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院 简 介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4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原湘西自治州农业学校、吉首经济贸易学校合并组建的湘西州唯一一所高职学院,2006年、2008年、2010年湘西水利电力工业学校、湘西州技工学校和湘西经济贸易学校先后并入湘西职院。学院现有教职工672人,其中专任教师412人,正副教授151人,硕士、博士109人,“双师型”教师227人。在这个教师团队中有100余人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其中1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1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教育功臣”,省级科研课题45项、州级科研10项,撰写专著、教材12部,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现有离退休人员288人。学院党委书记吴正有是全国职业教育界唯一一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学院由州人民政府主办主管,教育业务归属省教育厅管理。学院是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青年创业培训基地。学院现有在籍学生7776人。
学院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吉首,现分为新校区、技工校区和经贸校区,占地面积1200亩。校园山清水绕、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学院由八所中专学校合并组成的,迄今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来,湘西职院人秉承“立足湘西,扎根少数民族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念,先后为国家培养了8.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培训学员4.8万多人次,为湘西自治州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教育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教育工作优秀学校”、“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学生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建有10个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有生物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旅游管理系、计算机系、机电工程系、民族艺术系、交通工程系、应用外语系、基础课部、思想政治课部10个教学系部,1个高职研究所,230间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109个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齐全,价值5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44.6万册。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湘西自治州技能培训鉴定基地。
1.学院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社会育人才。开设有旅游管理、畜牧兽医、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服装设计、园林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供用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图形图像制作、物流管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旅游英语、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31个高职大专专业。目前,有些专业已初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如服装设计专业已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专业,畜牧兽医、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已被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数控技术、服装设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实训基地项目。学院一方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造老专业,另一方面瞄准市场,增设新的专业,专业设置逐步涵盖一、二、三产业。
2.学院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采取“模块式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
在教学管理上,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建立了“两线监控、三级管理,四维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简称为“二三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线监控即教学督导、教务处两线;三级管理即学院(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四维评价即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权重,培养手段有效,培养目标明确。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专家评估,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获得优良等级。
坚持创新激励形式,提高科研能力。以引导和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学术活动为抓手,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2011年全院共有20余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共申报科研项目31项,专项26项,其中省级课题15项,州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9项。选育的杂交西瓜新品种“州职一号”和杂交水稻新品种“II优88”获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年来,约100名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50篇。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3.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提升文化内涵,创优校风学风,我院注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开展“六个一”素质教育活动,即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手好键盘、一口好英语、一手好技能,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奋斗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经常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卡拉OK校园歌手大奖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篮球赛,征文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大学生。同时,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实施了“五五五八”教育管理工程,积极组织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了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生动活泼的校风学风。
4.学院注重学生就业指导。明确“招生、就业、培养”三位一体思想,坚持“以就业促招生,以就业促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了“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的目标。学院与省内外12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看好。特别是近几年,实施主动走出去的战略,采取“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即就业。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过硬,学院跟踪服务到位,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在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办学规模由建院初2000余人发展到现在7776人,力争十二五期间在校生规模达12000人。
5.学院注重办学硬件建设。鉴于学院由多校合并创建,不便管理,不利学校发展的实际,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学院异地新建的决策。在吉凤经济开发区征地1200亩,规划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累计投资2.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7.8万㎡。新校区建设工程已列为湖南省重点工程,并得到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等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省领导周强、梅克保、郭开朗、徐明华、刘晓、唐之享等先后来到学院新校区视察指导工作。学院按照功能布局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建设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学院已启动了二期工程,拟投资1.57亿元,修建综合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后勤中心和两座桥,开工建设了汽驾培训中心,养殖实习基地,完成体育文化会展中心项目征地70多亩,完善了地下管网、园林绿化配套设施等16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发展,力争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学院的办学功能将日趋完善。
学院始终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办学理念,把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院在发挥教育教学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把关工委作为学院育人工作中一支独具特色、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队伍对待,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到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布局之中,把关工委视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的参谋部。院党委对老同志在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极大地激发了老同志们的工作热情。由于成绩突出,学院关工委2009年底承办了湖南省高校关工委湘西北片年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讨方法、部署工作。大会开得圆满成功,受到了省教育厅关工委领导、湘西州关工委领导、湘西北片8所高校关工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2009年学院关工委秘书长单新德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学院关工委被湘西自治州关工委授予“全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关工委秘书长单新德荣获“全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李成斌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学院关工委荣获湘西自治州关工委授予“全州‘五好’关工委”荣誉称号,学院关工委教学督导组尚本然同志荣获“全州关心下一代工作‘五老’先进个人”称号。